重慶:提高蔬菜質量 打造良好市場
3月1日,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名山街道古家店村蔬菜基地猶如一幅氣勢磅礴的水墨畫。走進蔬菜基地,棚外雖然一片寂靜,但棚內卻是一派繁忙景象。
在一個蔬菜大棚里,該村一組熊正安正帶領聘請的工人管理南瓜苗。“這幾年,我靠種植蔬菜每年收入5萬元以上,口袋里有了錢,不僅買了小貨車,而且吃的、住的、用的都講究檔次了,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提前進入小康了。”談起蔬菜種植,熊正安笑得合不攏嘴。“今年我反租賃縣農委的蔬菜大棚40個,估計可獲毛利40多萬元,純利20多萬元。”
“熊正安的信心來自我街道大力發展沿路型經濟的規劃!”在另一個蔬菜大棚里,該街道分管農業的副主任李天平和該村村主任古明華正在檢查指導菜農種植蔬菜。李天平說,古家店村地處豐墊路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近年來,名山街道利用該村農民多年種植蔬菜的優勢,著力打造綠色蔬菜基地,為沿路型經濟建設推出重磅產業。
科技支撐,提高蔬菜品質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講究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對蔬菜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特別對環保綠色蔬菜特別看重。”古明華告訴筆者,為了提高蔬菜的市場競爭力,發展效益農業,該村在提高蔬菜品質上狠下功夫。目前,該村蔬菜基地生產的蔬菜品質好,特別受市場歡迎,最貴時每斤賣到了20多元。
“我村在建設綠色蔬菜基地工作中,大力實施科技興菜戰略。”古明華介紹,該村通過積極爭取,得到市農科院的大力支持,該院定期派出專家到該村對菜農進行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在該村推廣使用最新科研成果,特別是在該村推廣使用的嫁接技術,收到很好效果。通過嫁接的蔬菜,季節提前、收割期長、產量高、蟲害少、品質好。
“今年市農科院將進一步加大我村菜農的培訓力度,專家屆時將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菜農科學種菜。”古明華自豪地說。
降低風險,菜農系保險繩
建設綠色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
通過多次聯系,2011年,古家店村蔬菜基地建設得到了縣農委的傾力支持,爭取到項目資金約400萬元,建標準化鋼架大棚180個、連棟大棚兩座。同時,建好了蔬菜基地內道路、水溝、供水等設施,實現了車能行、澇能排、旱能灌,大大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我家種了8畝蔬菜,由于縣農委為我們建好了基礎設施,實現了旱澇保收,去年我家種菜收入了8萬多元。”4日,在一個蔬菜大棚里,該村五組菜農熊昌紅正忙著用微耕機耕田種菜,準備今年大干一場。
為了最大限度降低菜農風險,縣農委還采取反租賃方式。縣農委以每畝每年800斤稻谷的價值作為租金,租賃農民的土地,建好鋼架大棚、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然后,讓農民反租大棚種植蔬菜,每畝每年只需向縣農委交800斤稻谷的租金,其余種菜收入歸農戶所有。沒有租賃出去的大棚,由縣農委經營,讓附近農民去打工掙錢。
熊正安就是反租賃縣農委蔬菜大棚的典型代表,他家的土地只有1畝,去年以前他租賃農戶土地10多畝種植蔬菜,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今年反租賃縣農委的40個大棚后,忙不過來,于是聘請了附近4個農民給他打幫手。
“我對種菜技術掌握得不太好,不敢規模種植蔬菜。家里的土地被縣農委租賃后,我到熊正安家打工,每月能掙1800元。”正在熊正安家蔬菜大棚里噴水的陶素英說。
對接市場,產品供不應求
在種好蔬菜的同時,找好市場也非常重要。
“我村積極做好農超對接工作,由于種出的是無公害蔬菜,品質好,特別受豐都新世紀、重百等超市青睞,常常是超市開車上門收購。”古明華說,現在該村種出的蔬菜供不應求,只能勉強滿足兩個超市的需要。
“近年來,石柱、涪陵等地的蔬菜商聽說我村的蔬菜品質好,也多次與我們聯系,要求為他們提供貨源,我們當時就拒絕了。”談到銷售,古明華很無奈,“你看嘛,我村種出的菜,本地都滿足不了,哪還有菜外銷呢?”
古家店村共有1000余農戶,目前,已有300多農戶參與蔬菜種植,種植面積達到600多畝,預計年產值1200萬元,僅此一項可帶動300多農戶戶均增收4萬元,讓菜農提前進入小康。
“下一步,我街道將進一步擴大該蔬菜基地的種植規模,增加蔬菜品種,把這一惠民產業做大做強,為沿路型經濟建設增添動力。” 李天平說,力爭把種植規模擴大到800畝以上,戶均增收上10萬元,讓村民在小康路上走得更加沉穩。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10xin10yi.com